金剛經個人筆記分享第十一堂
感謝行天宮社會大學 共學共好 開設趙飛鵬教授講解金剛經課程
莊嚴淨土分第十
*「莊嚴佛土 」:
→一般解釋「莊嚴佛土」是去讓佛土更加美麗、莊嚴,更具有各式各樣型式的存在。
→趙飛鵬教授云 : 真正的佛土,在於內心的覺醒、清淨,不在形象、外表。
→維摩詰經 : 「若菩薩欲得淨土,當淨其心,隨其心淨則佛土淨」。
*「應如是生清淨心,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生心」
→不執著、不迷戀於六根、六塵,即不陷溺於表相,不迷惑於貪欲,自然是清淨無染的心。
*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
→「應無所住」指對一切(無論有形或無形),都不要執著。而一般解釋「生」為生起,「心」則指清淨心、智慧心。
❤趙飛鵬教授對「生其心」的解讀 : 生是「活生生」的生,是形容詞,即是保持「靈活的、動態的、自由的」心。
*「身如須彌山王 : 又稱妙高山,佛教宇宙中一個小世界的中心,為眾山中最高,有如帝王,故又稱須彌山王。其原型推測是喜馬拉雅山。
*「佛說非身,是名大身」 : 不局限於外形的身,才是真正的廣大。
→後世佛教提出佛的「法身」,遍虛空、布法界,為真正的大身,不免「著相」了。
→進寺廟拜佛,不要單單看到佛相的表相,要了解佛的精神,如看到觀世音,要知道其精神為何 ?
*若心静、心定,看世界就較安定。要以理性、智慧來應對事情。
*先敬羅衣後敬人,這是只看表相。
*不要有非如此不可的心,讓心傾向於不執著。
*聖嚴法師 : 需要的不多,想要的太多。
*大小多寡,源於比較。離欲貪。
*排隊美食 : 花一兩小時排隊,不是好不好吃的問題,而是需不需要吃。
無為福勝分第十一、尊重正教分第十二、如法受持分第十三,
皆在重複說明金剛經的福德。
*四句偈 : 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
*阿修羅 : 佛教傳說中的天神,護法神。
*只唸誦、背誦、抄寫,只是著相,執著於表相,應去實踐經典的精神。
*三句論式 →假、空、中
1.「佛說般若波羅蜜,即非般若波羅蜜,是名般若波羅蜜」
2.「諸微塵,如來說非微塵,是名微塵」
3.「如來說三十二相,即是非相。是名三十二相」(以身相見如來,當然不可得)
→「非」指不要執著
#金剛經
#中文系教授講解經文,甚喜 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