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金剛經個人筆記分享第五堂至第七堂

感謝行天宮社會大學  共學共好  開設趙飛鵬教授講解金剛經課程 

金剛經筆記第五~七堂

金剛般若波羅密經

*「金剛」是「喻」,即是鑽石,象徵佛法的堅固無比,能破除世間的一切邪見(不正見、不如實見)

*「般若」是智慧

*「波羅密」義譯為「度」,指「度過生死大海,達到涅盤的彼岸。」

→涅槃是梵文,意指「煩惱永滅」,如火燄熄滅。

 

法會因由分第一

*金剛經極為特殊之處,是講經之場景,以及佛陀所呈現的身像,皆是人間的,佛陀→入世→托缽(一處不待超過3個月,托缽以7家為限,若不足,戒貪)→把佛法實踐在生活裏。

*施主一粒米,大如須彌山,今生不了道,披毛戴角還。

*真正的敵人在「心」→貪嗔癡

*我對你錯是一種對立→強迫別人認同你的觀點,其實是自己已經認為對方是錯的→放下「我見」,不要以自我為中心、自以為是。

 

善現啟請分第二

*須菩提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,號稱「解空第一」。

→「空」並非什麼都没有,空是指如其本然。

*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→此為梵文音譯,「阿」意譯為無,「耨多羅」意譯為上,「三藐」意譯為正等,「三菩提」意譯為正覺。合稱「無上正等正覺」。

*如來是佛的稱號之一(佛有10個稱號)

*「應云何住?云何降伏其心?」

→應如何安定此心,如何降服、制服不安的心?「心」指散亂心、妄想心、煩惱心。

金剛經是環繞以下3個命題來闡述的 :

1.應云何住?→應該如何安住、安定此心

2.應如是住→如是指像這樣,要如其本然的安住,要真實、如實地做到不扭曲、不虛妄、不妄想,勿先入為主,勿扭曲心態去看事情,亦即「安住於空」。

3.應無所住→從虛妄中走出來,佛陀提出「無所執」才是真正的「定」。

→安住於事情的本然,接受它,理解它。

 

大乘正宗分第三

*諸菩薩指下決心學佛的人→學佛是為了成為覺悟覺醒的人,去理解一切事物的真相,然後安住於真相。(學佛不是單指拜佛、念經、法會、佈施)

*摩訶薩是梵文,指大菩薩。

*「所有一切眾生之類…,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。」

涅槃有二 :

1.聲聞(聽聞佛法)、緣覺(自己覺知,未聽佛法而證,如佛陀),逕入解脱,不再受生輪迴,度眾之事尚未圓滿,稱為「有餘涅槃」。

→「有餘涅槃」指有遺憾、未完成度眾之事

2.菩薩、佛已證涅槃,但仍乘願再來,度無量眾生,覺行圓滿,稱為「無餘涅槃」。

→「無餘涅槃」指煩惱永滅,没有遺憾

ps,涅槃跟生死無關,在活的時候證涅槃。

→滅度 : 渡化

*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」有二義 :

1.以「三輪體空」度眾生(無布施之我、無布施之物、無受施之人),故無眾生得度。

2.「無相度生」,任何時候、任何行為,只要有益而無害於眾生,皆是度生之事,故無所謂度眾生。

→內心要想我並無度眾生,不要執著於度眾生上面,努力於當下應做之事。

→度眾生 : 跟任何一個與我們有緣的眾生,做最真誠的互動,就是度眾生。如一個關心的眼神、一個微笑、一個動作…皆是。

*四相(四種表相)

1.我相→自我中心。有一個自我的想法,凡事從自我出發,如為求功德去行善,則是我相,真正內心的想法是為自己。

2.人相→人我對立。有我就會產生對立,我做可以,別人做不可以。

3.眾生相→物我分別。萬物與我皆產生對立。

4.壽者相→永續生命。追求長壽、生命延續的欲望,永續生命的幻想。追求名利之後,還想追求長壽永生,這是最大的欲貪。

*損人利己→不能做

利人損己→斟酌做(能做就做,不能做就放下)

利人又利己→盡量做

損人又不利己→不必做

#金剛經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herrie Hung 的頭像
    Cherrie Hung

    心歸雲深處的部落格

    Cherrie 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