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蘇東坡在困境中的自我調適
蘇東坡於42歲時,因詩文被羅織罪名而入獄4個多月(烏台詩案),在絕望之下寫了訣別詩給弟弟蘇轍 :
「是處青山可埋骨,他年夜雨獨傷神。與君世世為兄弟,又結來生未了緣」
雖此案於驚濤駭浪中,得免一死,但任何風吹草動,都令他驚恐不已,因而寫下如驚弓之鳥般的心境 :
「缺月掛疏桐,漏斷人初靜,時見幽人獨往來,縹緲孤鴻影。
驚起卻回頭,有恨無人省。揀盡寒枝不肯棲,寂寞沙洲冷」
他因「烏台詩案」被貶黃州後,生活相當困苦,連基本的温飽都成問題,因而寫下心如死灰的寒食帖 :
「自我來黃州,已過三寒食。年年欲惜春,春去不容惜。
今年又苦雨,兩月秋蕭瑟。臥聞海棠花,泥汙燕支雪。
闇中偷負去,夜半真有力。何殊病少年,病起頭已白。
春江欲入戶,雨勢來不已。小屋如漁舟,濛濛水雲裏。
空庖煮寒菜,破竈燒溼葦。那知是寒食,但見烏銜紙。
君門深九重,墳墓在萬里。也擬哭塗窮,死灰吹不起。」
蘇東坡同時面臨心靈創傷與生活困局,負面情緒如潮湧,這時唯有轉念才能自我救贖,因此他寫下了定風波 :
「莫聽穿林打葉聲,何妨吟嘯且徐行。竹杖芒鞋輕勝馬,誰怕?一蓑煙雨任平生。
料峭春風吹酒醒,微冷,山頭斜照卻相迎。回首向來蕭瑟處,歸去,也無風雨也無晴。」
寫下此闋詞的蘇東坡,其實仍無法釋懷人生風雨,他仍在努力,努力要走出創傷。所以他告訴自己「莫聽」、「何妨」,試圖轉移焦點,試圖換個心態,雖然那料峭春風仍令人感到微冷,但是山頭斜陽會許你些許餘暉,些許燦爛,些許温暖,這是一種自我告誡和情緒轉移,透過這樣的轉念,或許人生並没那麼苦,那麼痛 ,在幽微處仍有希望。
這闋詞最後的「也無風雨也無晴」提示的是風雨已過,但天氣仍晦暗,如同心靈仍處於陰暗角落,這時一定要告訴自己,會愈來愈好的,一時不會是一世,那只是自我療傷的過程,所謂過程,就是一段會走過的路程,會過去的。
人生一世,傷痛難免,試圖透過不斷的自我鼓勵與提示,將自己從泥淖中拔出來吧 !
#聽張博鈞教授解析定風波而心有所感,看開世事絕不容易,要練就豁達,唯有自渡,要不斷地放下,生活才有轉圜,心靈才能騰出空間。藉由改變自己看人觀物的角度,來調適人生挫折吧。
#看過很多評論「定風波」的文,大多認為蘇東坡就是天性曠達,才能寫出這樣「也無風雨也無晴」的佳句。而張教授以試圖掙脱困境的角度來解析文本,讓我有所思,天性曠達?歷盡滄桑的曠達?特記錄之。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herrie Hung 的頭像
    Cherrie Hung

    心歸雲深處的部落格

    Cherrie 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